本文作者:访客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

访客 2025-08-06 15:17:12 29712 抢沙发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摘要: 从大疆推出扫地机器人,到追觅进军冰箱赛道,甚至是潮玩顶流泡泡玛特,在前段时间都开始招聘小家电的相关从业人员,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如今正迎来一波又一波“新玩家”的冲击。表面上看...

从大疆推出扫地机器人,到追觅进军冰箱赛道,甚至是潮玩顶流泡泡玛特,在前段时间都开始招聘小家电的相关从业人员,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如今正迎来一波又一波“新玩家”的冲击。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

表面上看,这些科技企业的加入为家电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似乎有望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但在这波看似繁荣的跨界浪潮背后,却也隐含着价格战重演、创新乏力、红海内卷等潜在危机。家电跨界,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豪赌,还是历史的简单重复?

红海之上,科技企业为何纷纷跨界?

中国家电市场早已进入高度成熟阶段,几乎所有细分品类都已有强势玩家牢牢占据头部位置。在这样一个“红得发紫”的市场里,为何仍有众多企业逆势而行?

一方面,是供应链与政策环境的驱动。中国的家电供应链高度成熟,从设计、模具到制造、测试等环节已实现高度自动化与精细化,为新入局者大幅降低了试错成本。同时,国家对智能制造、节能家电等方向的政策倾斜,也为新玩家创造了友好环境。

另一方面,是“技术基因”的可迁移性。以大疆为例,其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导航算法、图像识别与AI能力,在扫地机器人领域可直接转化为路线规划与避障技术。追觅的高速马达本是源于吸尘器产品,如今也可移植到风冷冰箱系统中。技术可迁移,成为科技企业跨界的底层逻辑。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

更重要的是,在原有主营业务逐渐饱和、资本市场对增长的渴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极几乎成为所有科技企业的共识。家电,作为与终端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硬件载体,无疑成为一个理想的“第二战场”。

跨界不是噱头,创新才是核心

面对红海市场,新玩家若仅以低价撬动份额,注定难逃“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能在家电领域站稳脚跟的跨界者,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与用户价值的双轮驱动。

用户的需求早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以扫地机器人为例,从最初的随机碰撞到如今的激光导航、AI识别,用户不再满足于简单“扫得干净”,而是追求更高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清洁体验。这正是大疆试图切入的“智能中高端”市场,通过自家在图像识别、空间建图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升产品竞争力。

再以冰箱为例,传统冰箱的发展多年趋于同质化,而追觅此前高调发布“极境系列”,主打高端、智能,显然是希望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突围。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

跨界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真的解决了用户痛点。无论是“无人机逻辑”进军家电,还是“高速马达”迁移至冰箱,技术优势必须转化为消费者感知到的价值,而非企业自嗨式创新。

回归用户价值,才能激活新增量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家电跨界的终局胜负,并不取决于谁烧的钱多、谁先抢到市场,而是看谁更能理解用户,谁更能把技术落地到用户真正在意的场景中。

回顾乐视、小米早期的家电跨界尝试,可以发现它们都曾有颠覆市场的潜力,但由于商业模式与用户价值的错配,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成绩。反观近年来的成功案例,如石头科技在扫地机器人上的崛起,则是建立在稳定产品性能、持续技术演进与细致用户运营之上的。

做家电,成了科技新潮流?

家电不是快消品,更不是靠“首发优惠”就能立足的赛道。它需要长期的产品打磨、售后体系建设与品牌信任积累。对跨界者来说,从“流量逻辑”切换到“服务逻辑”,从“技术炫技”回归到“用户体验”,才是破局的关键。

跨界是一场长期战役,非一锤子买卖

科技企业进军家电市场,不应只是一次性“流量套利”,而应当成为长线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与传统家电企业相比,科技企业在算法、软件能力、智能生态方面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产品耐用品属性下的供应链管理、售后服务等现实挑战。

未来的家电市场,或许不再是单一硬件的竞争,而是“场景+服务+生态”的综合比拼。在这一趋势下,谁能在产品之外构建稳定、闭环的智能生活体系,谁就更有可能赢得用户黏性与复购率。

大疆、追觅的跨界之旅,究竟是“科技破局”的新范式,还是又一次“红海内卷”的旧戏重演?答案取决于它们能否真正做到“为不同买单”。

跨界不是噱头,创新不是自嗨,用户才是最终裁判。唯有立足技术本质、深耕用户需求,科技企业才能在这片红海中激活真正的新增量,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71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