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访客 2025-08-23 15:10:11 15803 抢沙发
剃须刀市场面临缩水困境,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剃须刀市场出现了萎缩的态势,徕芬作为曾经的市场佼佼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模仿和低价竞争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徕芬需要寻找新的突破点,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维护自家的剃须刀新品,徕芬创始人、CEO叶洪新不惜亲自下场掀起舆论战。

2025年8月15日,知名拆机博主楼斌发布了针对徕芬P3 Pro、飞科F8等剃须刀的横评,认为徕芬剃须刀的电机性能和刀网刀头材质工艺仅仅是常规水平,体验感逊于飞科F8。更让人感到失望的是,徕芬P3 Pro的价格还比飞科F8贵300元。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8月16日,叶洪新转发楼斌的测评视频表示,“看来有瓜吃了,徕芬剃须刀竟然打不过飞科?此视频我们会一一回应。我们来扒一扒号称独立客观第三方的评测机构是怎么收费的,收钱办事没问题,但不能没有良心”。此外,叶洪新还阴阳怪气地表示,“此团队竟然是当年和罗永浩直播对质心。被指包养团队的重要成员之一,看来包养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

随后,潘坚与楼斌分别针对叶洪新的言论做出回应。经过数轮轮战后,叶洪新主动示弱,8月18日,其对外表示:“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据了解,2025年5月23日举办的2025年新品发布会上,徕芬发布了徕芬T1 Pro和P3 Pro剃须刀,其中T1 Pro标准版499元、长胡须套装599元;P3 Pro标准版699元、镀金限定版699元,采用全铝合金CNC一体机身,支持IPX7防水,配备徕芬自研自产高速直线电机L1,每分钟12000次高频切割。针对剃须刀新品,叶洪新表示,“徕芬要让尖端科技,走进大众生活。”

耗费数年精力打造的剃须刀新品被数码博主看衰,徕芬自然需要回击,但叶洪新亲自下场掀起舆论战,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徕芬在剃须刀这一全新品类上的焦虑和不安。作为一个靠吹风机“戴森平替”概念崛起的品牌,徕芬正试图将这套成功模式复制到剃须刀市场。然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当竞争对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戴森,徕芬还能续写自己的商业神话吗?

“戴森平替”,徕芬靠新媒体营销出圈

要理解徕芬今日的成就与困境,必须回溯到2021年那个关键节点。彼时,戴森Supersonic吹风机凭借11万转/分钟的高速马达和3000元以上的定价,在中国市场建立了“高端吹风机”的品牌认知。然而,高昂的价格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白。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2021年1月,徕芬推出首款高速吹风机LF01,定价599元,搭载11万转/分钟高速马达,并且在外观设计、功能、核心参数上对标戴森高速吹风机。LF01的产品策略堪称精准:既拥有高速马达的技术卖点,又将价格降至戴森的五分之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平价产品高端化”的体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家新消费公司,徕芬并非仅仅靠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取胜,还敏锐地把握住了新媒体营销的红利期。

与LF01问世相同步,徕芬还将营销重心放在了B站、小红书等新兴平台上。这一策略选择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市场洞察:传统的电视广告和线下渠道成本高昂,且难以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而新媒体营销不仅成本相对较低,更能够通过与内容创作者和KOL合作,实现精准的人群定向和深度的产品种草。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图源:徕芬

36氪曾报道称,2021年,徕芬将首场发布会视频做成了切片广告,投放至抖音、B站等平台,仅信息流投放一项,就花费上千万元。比如,一期名为《吊打戴森的吹风机为何不是好生意》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的播放量破亿,推动徕芬销售额暴涨6000万元。

PChome梳理后发现,徕芬的营销策略有几个鲜明特点:首先是产品对比营销,通过与戴森的性能对比,突出“平价高配”的产品价值;其次是技术参数营销,重点强调11万转高速马达、负离子护发等技术卖点;最后是生活方式营销,将产品与现代都市女性的精致生活方式相结合。

事实证明,一系列大手笔营销策略的帮助下,徕芬确实成功打开了市场。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高速吹风机线上渠道中,徕芬销售量份额为64%,销售额份额为40%,超越戴森,位居第一。2021年-2023年,徕芬的销售额分别为1.5亿元、15亿元和30亿元。

然而,这种商业模式也暴露出一个根本问题:徕芬的成功更多是“戴森平替”市场缺口下营销的胜利,而非产品力的胜利。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戴森平替”市场缺口不再,这种模式还能否奏效,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深陷低价内卷竞争泥潭,徕芬成长性放缓

由于高速吹风机的底层供应链技术逐渐成熟,眼看着徕芬吃到市场红利,其他品牌也迅速跟进。平价产品搭载11万转高速马达从徕芬独有的卖点变成了吹风机品牌的标配。飞科、追觅、小米等品牌纷纷推出了自家的高速吹风机产品,技术门槛的降低让这一赛道迅速进入红海竞争状态。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图源:徕芬

竞争逐渐激烈,自然会导致价格战爆发。飞科、追觅、小米等品牌纷纷推出200元左右的高速吹风机产品,相比徕芬最初599元的定价,几乎是腰斩再腰斩。迫不得已,2024年2月,徕芬也推出了SE Lite版高速吹风机,内置10万转/分钟自研无刷电机,售价仅199元。这种价格战的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快速压缩,品牌差异化越来越难以体现。

由于市场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徕芬的成长性也不可避免地放缓。官方资料显示,2021年-2023年双十一,徕芬的销售额分别是0.2亿元、2.9亿元、4.4亿元以及5亿元。虽然绝对值仍然可观,但边际增长率的下降,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昭示出徕芬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图源:黑猫投诉

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战背后潜藏的品质风险正在显现。在消费服务平台黑猫投诉以“徕芬”为关键词检索,可以发现1131条投诉,诸多消费者均控诉称,徕芬吹风机、电动牙刷质量不佳,且售后不作为。

吹风机业务陷入内卷竞争的背景下,徕芬亟需开辟新的增长曲线,剃须刀新品正是在这一战略诉求下应运而生。

推出剃须刀新品,徕芬直面“缩水”的行业

2025年5月中旬举办的2025新品发布会上,徕芬推出了旗下首批往复式剃须刀T1 Pro和P3 Pro,拥有自研直线电机、CNC工艺、IPX7防水等技术卖点。在价格层面,499-699元的定价相比传统高端剃须刀品牌也有一定优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剃须刀市场与吹风机市场存在本质差异,徕芬的成功模式能否在新的赛道上奏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切入“缩水”的剃须刀市场,徕芬难以续写“戴森平替”神话

与吹风机市场正蓬勃发展形成截然反差,剃须刀市场红利正逐步收窄。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剃须刀线上零售量仅5619万台,同比降低9.5%,零售额86亿元,同比降低8.1%。

在此背景下,诸多剃须刀赛道的头部企业,均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财报显示,2024年,飞科电器个护电器业务营收39.56亿元,同比下滑17.05%;毛利率55.35%,同比减少1.81个百分点。

与吹风机市场不同,剃须刀市场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壁垒都相对较高。在技术层面,优秀的剃须刀需要在刀头设计、电机性能、人体工学等多个方面实现精密平衡,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反馈优化。在品牌层面,飞利浦、博朗等国际品牌在剃须刀领域深耕数十年,积累了深厚的品牌信任度。

楼斌的评测风波正是这种挑战的直接体现。评测认为徕芬电机性能和刀网刀头的材质工艺仅仅是常规水平,单刀头499元和三刀头699元的售价使得其体验感不佳。这种评价反映出,在剃须刀这一更加成熟和专业的品类中,简单的参数堆叠和价格优势可能并不足以构建持续的竞争优势。

更令徕芬感到焦虑的是,由于过于追求高性价比,剃须刀新品缺乏利润空间。叶洪新透露:“大家看到699元的定价也不是很便宜,实际上我们毛利率非常低,我们算了一下账,(剃须刀)大概率今年是100%的亏损。但我们想着这件事要长远一点,让剃须刀成为消费者的选项之一。”

考虑到剃须刀市场天花板有限,行业巨头的业绩都不断走低,徕芬高投入、低毛利、冒险性的入局策略,在品牌对质量认同和用户信任尚未修复的当下,显然是一场豪赌。

总而言之,回顾徕芬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机遇巧合:戴森的高定价留出了市场空白,新媒体营销的红利期提供了低成本的流量获取方式,高速马达技术的相对成熟降低了产品开发门槛。

然而,这种基于机遇的成功模式也决定了其复制的困难性。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当竞争对手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戴森,当新媒体营销不再是成本洼地时,徕芬能否继续保持其竞争优势,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剃须刀市场的切入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现实检验。在一个萎缩的市场中,面对更加成熟的竞争对手,承受着巨大的盈利压力,徕芬很难再现其在吹风机市场的辉煌。叶洪新在舆论风波后的“翻篇”表态,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其对剃须刀业务的谨慎态度。

对于徕芬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从一个机遇驱动的品牌转型为一个能力驱动的品牌。这需要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实现质的突破,而非简单地复制过往的成功模式。

在中国消费品牌集体崛起的大背景下,徕芬的发展轨迹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宝贵的镜鉴:成功可以是偶然的,但可持续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持续的能力建设基础之上。当红利消退,当竞争加剧,当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时,只有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徕芬的“戴森平替”神话或许已经走到了尾声,但其转型之路才刚刚开始。能否成功转型,不仅决定着徕芬的未来,也将为整个中国新消费品牌的发展模式提供重要参考。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580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